兵器工业集团在北京举办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融入大众手机阶段成果展示会
2021年5月19日,兵器工业集团在北京举办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融入大众手机阶段成果展示会,现场演示普通智能手机直接与距地面约3.6万公里高度的北斗卫星通信,成功完成短报文信息互通,标志着北斗短报文通信由传统专用终端应用,迈入面向大众手机直接提供服务的新阶段,为北斗系统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佳用户体验的短报文通信特色服务奠定坚实技术基础。 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在北斗二号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换代,提高了系统服务容量,降低了终端发射功率。经北斗三号系统建设任务择优,由兵器工业集团联合中国移动、中国电科等单位,承担建设了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民用应用服务平台。目的是推进北斗短报文与移动通信融合,实现短报文由面向行业服务向面向大众服务的拓展转型。 北斗短报文通信进入大众手机,创新移动通信编码和高灵敏度信号捕获等多项技术,攻克大众手机体积约束强、功耗要求高等关键瓶颈,实现手机“不换SIM卡、不换手机号、不增加额外设备”即可同时享受北斗短报文和移动通信服务。据悉,首批支持北斗短报文通信功能的手机产品将于今年底上市。
2021-05-23
十四五规划中的智慧城市与城市科技要点
在刚刚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有大量内容涉及智慧城市与城市科技领域的未来方向,摘录如下,后续也许会有详细解读与分析。 除了智慧城市领域日常关心的城市大脑、治理平台、数字孪生等概念外,这些内容还涉及城市全面数字转型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会治理等领域的数字化改造方向指引。从目标原则、关键技术到机制保障面面俱到,对未来数年的数字化领域发展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尤其需要关注的领域包括:社区治理与老旧社区改造、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生活服务、环保与碳中和、新型城市基础设施、数据要素市场等。 第九章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第一节 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深化北斗系统推广应用,推动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健全产业集群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制,建设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鼓励技术创新和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发挥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加大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力度。 第二节 前瞻谋划未来产业 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在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布局一批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形成若干未来产业。 第十章 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 第二节 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 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务体验为导向,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旅游、体育、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扩大覆盖全生命期的各类服务供给。持续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与智慧社区、养老托育等融合发展。鼓励商贸流通业态与模式创新,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线上线下全渠道满足消费需求。加快完善养老、家政等服务标准,健全生活性服务业认证认可制度,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诚信化职业化发展。 第三节 深化服务领域改革开放 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全面清理不合理的限制条件,鼓励社会力量扩大多元化多层次服务供给。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创新适应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和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的土地、财税、金融、价格等政策。健全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强化标准贯彻执行和推广。加快制定重点服务领域监管目录、流程和标准,构建高效协同的服务业监管体系。完善服务领域人才职称评定制度,鼓励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深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扩大开放。 第十一章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围绕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布局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增强数据感知、传输、存储和运算能力。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用户普及率提高到56%,推广升级千兆光纤网络。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扩容骨干网互联节点,新设一批国际通信出入口,全面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商用部署。实施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推动物联网全面发展,打造支持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强化算力统筹智能调度,建设若干国家枢纽节点和大数据中心集群,建设E级和10E级超级计算中心。积极稳妥发展工业互联网和车联网。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加快交通、能源、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强泛在感知、终端联网、智能调度体系建设。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打通多元化投资渠道,构建新型基础设施标准体系。 第五篇 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 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第十五章 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 第一节 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聚焦高端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关键算法、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加快推进基础理论、基础算法、装备材料等研发突破与迭代应用。加强通用处理器、云计算系统和软件核心技术一体化研发。加快布局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神经芯片、DNA存储等前沿技术,加强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材料等基础学科的交叉创新,支持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发展,完善开源知识产权和法律体系,鼓励企业开放软件源代码、硬件设计和应用服务。 第二节 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 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产业水平。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鼓励企业开放搜索、电商、社交等数据,发展第三方大数据服务产业。促进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第三节 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在重点行业和区域建设若干国际水准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深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培育发展个性定制、柔性制造等新模式,加快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深入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众包设计、智慧物流、新零售等新增长点。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 第十六章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 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 第一节 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 聚焦教育、医疗、养老、抚幼、就业、文体、助残等重点领域,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推进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共服务机构资源数字化,加大开放共享和应用力度。推进线上线下公共服务共同发展、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在线课堂、互联网医院、智慧图书馆等,支持高水平公共服务机构对接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辐射覆盖范围。加强智慧法院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互联网+公共服务”,创新提供服务模式和产品。 第二节 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 以数字化助推城乡发展和治理模式创新,全面提高运行效率和宜居度。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物联网感知设施、通信系统等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筑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推进城市数据大脑建设。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推动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 第三节 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 推动购物消费、居家生活、旅游休闲、交通出行等各类场景数字化,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生活。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生活服务、社区治理及公共服务、智能小区等服务。丰富数字生活体验,发展数字家庭。加强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普及提升公民数字素养。加快信息无障碍建设,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等共享数字生活。 第十七章 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 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 第一节 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 建立健全国家公共数据资源体系,确保公共数据安全,推进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汇聚融合和深度利用。健全数据资源目录和责任清单制度,提升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功能,深化国家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安全有序开放,探索将公共数据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统一的国家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和开发利用端口,优先推动企业登记监管、卫生、交通、气象等高价值数据集向社会开放。开展政府数据授权运营试点,鼓励第三方深化对公共数据的挖掘利用。 第二节 推动政务信息化共建共用 加大政务信息化建设统筹力度,健全政务信息化项目清单,持续深化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布局建设执政能力、依法治国、经济治理、市场监管、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重大信息系统,提升跨部门协同治理能力。完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集约建设政务云平台和数据中心体系,推进政务信息系统云迁移。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快速迭代,增强政务信息系统快速部署能力和弹性扩展能力。 第三节 提高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 全面推进政府运行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数字化智能化。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功能。加快构建数字技术辅助政府决策机制,提高基于高频大数据精准动态监测预测预警水平。强化数字技术在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的运用,全面提升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十八章 营造良好数字生态 坚持放管并重,促进发展与规范管理相统一,构建数字规则体系,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 第一节 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 统筹数据开发利用、隐私保护和公共安全,加快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数据产权交易和行业自律机制,培育规范的数据交易平台和市场主体,发展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争议仲裁等市场运营体系。加强涉及国家利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数据保护,加快推进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基础性立法,强化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安全保护。完善适用于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加强数据安全评估,推动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 第二节 营造规范有序的政策环境 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和新个体经济管理规范,清理不合理的行政许可、资质资格事项,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依法依规加强互联网平台经济监管,明确平台企业定位和监管规则,完善垄断认定法律规范,打击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探索建立无人驾驶、在线医疗、金融科技、智能配送等监管框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审查规则。健全数字经济统计监测体系。 这是一个简单的圆形标题 第二十九章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 第一节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统筹安排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涵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行功能复合、立体开发、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发展模式,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增加绿化节点和公共开敞空间,新建住宅推广街区制。推行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加强新建高层建筑管控。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区功能,推进老旧楼宇改造,积极扩建新建停车场、充电桩。 第二节 推进新型城市建设 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开展城市现代化试点示范,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推行城市楼宇、公共空间、地下管网等“一张图”数字化管理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科学规划布局城市绿环绿廊绿楔绿道,推进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设自行车道、步行道等慢行网络,发展智能建造,推广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住宅,建设低碳城市。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杜绝大拆大建,让城市留下记忆、让居民记住乡愁。建设源头减排、蓄排结合、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推动城市内涝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增强公共设施应对风暴、干旱和地质灾害的能力,完善公共设施和建筑应急避难功能。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拓展城市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建立期限匹配、渠道多元、财务可持续的融资机制。 第三节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坚持党建引领、重心下移、科技赋能,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改革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推广“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等基层管理机制经验,推动资源、管理、服务向街道社区下沉,加快建设现代社区。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精准高效满足群众需求。加强物业服务监管,提高物业服务覆盖率、服务质量和标准化水平。 第三十八章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不断改善空气、水环境质量,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 第一节 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 坚持源头防治、综合施策,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城市大气质量达标管理,推进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控制,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10%,有效遏制O3浓度增长趋势,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持续改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因地制宜推动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业窑炉治理、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综合整治,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0%以上。完善水污染防治流域协同机制,加强重点流域、重点湖泊、城市水体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下降8%,基本消除劣Ⅴ类国控断面和城市黑臭水体。开展城市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推进重点流域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推进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管控修复,实施水土环境风险协同防控。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防治。加强环境噪声污染治理。重视新污染物治理。 第二节 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水平 构建集污水、垃圾、固废、危废、医废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开展污水处理差别化精准提标,推广污泥集中焚烧无害化处理,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率超过25%。建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以主要产业基地为重点布局危险废弃物集中利用处置设施。加快建设地级及以上城市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健全县域医疗废弃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 第四节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加大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等其他温室气体控制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锚定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和评估,提升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强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及各自能力原则,建设性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第三十九章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第一节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节能优先方针,深化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和公共机构节能,推动5G、大数据中心等新兴领域能效提升,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实施能量系统优化、节能技术改造等重点工程,加快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损,鼓励再生水利用,单位GDP用水量下降16%左右。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盘活城镇低效用地,支持工矿废弃土地恢复利用,完善土地复合利用、立体开发支持政策,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950万亩以内,推动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稳步下降。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 第三节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积极发展。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产业,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服务模式。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绿色化改造,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推动城市公交和物流配送车辆电动化。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资源效率对标提升行动。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完善节能家电、高效照明产品、节水器具推广机制。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 第五十一章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二节 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 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提高城乡社区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管理能力。推进审批权限和公共服务事项向基层延伸,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推动就业社保、养老托育、扶残助残、医疗卫生、家政服务、物流商超、治安执法、纠纷调处、心理援助等便民服务场景有机集成和精准对接。完善城市社区居委会职能,督促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履行职责,改进社区物业服务管理。构建专职化、专业化的城乡社区工作者队伍。 第四节 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 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坚持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健全中央与地方分级响应机制,强化跨区域、跨流域灾害事故应急协同联动。开展灾害事故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和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加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增强全灾种救援能力。加强和完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与能力。科学调整应急物资储备品类、规模和结构,提高快速调配和紧急运输能力。构建应急指挥信息和综合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加强极端条件应急救援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发展巨灾保险。
2021-04-02
指挥与控制系统
八、指挥与控制系统 张维明 周鋆 朱承 指挥与控制系统是指挥信息系统的“大脑”,是实现指挥所各项作战业务和指挥控制手段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信息系统,是指挥信息系统的核心,是各级指挥员和指挥机构对部队和武器实施指挥和控制的重要手段。 一、地位作用 在战场中,指挥与控制系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对战场态势的掌控能力。指挥控制系统可以使指挥人员在远离战场的情况下全面、及时、形象、直观地掌握战场综合态势和有关情况,最大限度地廓清“战争迷雾”,指挥协调作战行动,掌握控制作战平台,准确评估作战效果。 二是提高作战指挥决策能力。通过指挥控制系统的辅助决策手段,运用指挥人员平时知识积累的优势和战时指挥人员群体决策的优势,把指挥人员的经验和创造性与高技术手段结合起来,科学地评估选择作战方案,提高作战筹划和计划的速度和质量。 三是提高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指挥控制系统可以快速收集瞬息万变的战场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快速的分析、判断、综合和处理,实时提供给指挥人员决策使用,将相关命令、指示和各种反馈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输到各个作战单元,从而保证对有关部队和作战单元实施迅速、稳定和不间断的指挥控制。 二、功能分析 指挥与控制系统的功能分为战场态势综合、作战筹划、作战计划、执行与控制四大部分,如图1所示。 图1 指挥与控制过程示意图 1、战场态势综合 战场态势综合阶段是信息化作战获取信息优势的关键。信息优势是指能够不间断地搜集、处理和传输信息流,同时能够探测和破坏敌方此类活动的能力。突出表现为,具有比敌方更强的情报感知、处理与传输能力,保证将战场最新情报信息及时、准确传递到指挥机构。该阶段的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 2、作战筹划 作战筹划是作战指挥人员借助于不同层次的相关职能系统,通过任务分析和目标分析,在情报部门态势评估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别敌方作战意图和作战计划,确定己方的作战重心和打击目标,明确作战任务,并通过协调各方作战力量,制定作战方案并进行推演评估,定下决心,确定作战方案。作战筹划过程如图3所示。 作战筹划阶段的主要功能组成及其实现机理包括辅助分析战场态势、辅助提出行动构想、辅助确定作战编成、辅助组织行动协同、辅助生成作战方案和辅助联动各级筹划等六个方面 3、作战计划 作战计划是作战指挥人员依据作战方案,借助一体化的计划职能系统,制定跨部门的作战计划,确定作战方案的任务执行过程,并将作战计划以指令形式向相应作战单元发布。作战计划过程如图4所示。 作战计划阶段的主要功能组成及其实现机理包括目标分配、计划拟制、计划协调、作战指令等方面 4、 执行与控制 执行与控制是作战指挥人员通过指挥信息系统,督促、指导部队按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遂行作战任务,监视作战过程中敌情的变化、作战行动的进展情况和作战环境情况的变化,评估作战效果,并依据战场情况的重大变化,重新修订作战计划,调整作战部署。执行与控制阶段过程如图5所示。 执行与控制阶段的主要功能组成及其实现机理包括作战行动监视、作战行动控制协调两个方面 三、 关键技术 指挥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需求与体系结构技术、态势认知技术、规划与计划技术、作战实验技术等。 1、 需求与体系结构技术 军事需求是牵引指挥控制系统发展的原动力。由于指挥控制和作战环境的复杂性,以及作战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使得需求的获取与验证比较困难,必须借助于工程化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才能获得准确、全面的系统需求。在明确需求的基础上,基于体系结构技术对信息系统进行战略规划和全局安排。 需求工程是通过运用有效的方法与技术,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确定系统建设目标及用户需求,并用规范化文档形式描述出来,帮助系统分析设计人员理解问题并定义目标系统的所有外部特征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以划分为需求获取、需求描述、需求验证和需求管理四个阶段,其主要结果是系统的需求规格说明。 2 态势认知技术 态势认知,就是通过对敌情、我情和战场环境等信息从不同层次上进行多角度的处理,获得对当前形势的觉察和理解,以及对未来趋势的预测和估计,并将得到的态势通过一致的共享的战场态势图展现出来,进行共享和分发,以达到对态势的一致性理解和认知。 态势认知技术主要包括态势估计技术、态势可视化技术、态势共享技术等。。 一般来讲,指挥人员关于战场态势的认知可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和理解(Understanding)。其中,数据揭示了战场上存在着什么,信息则表示了指挥人员的决策真正需要什么,知识是针对当前态势需求对信息过滤、提炼、加工、关联而得到的有用信息,理解是形成对态势的主观认识、具备演绎出解决方案并预测未来的能力。前两个层次告诉决策者战场有什么,而后两个层次意味着决策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3、 规划与计划技术 规划与计划是指将指挥员的意图物化为具体行动计划的复杂决策过程,本质是把有限的资源在正确的时间部署到正确的地点去执行正确的任务,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作战目标的优化。它涉及到作战行动规划、作战资源调度和指控组织规划等诸多问题。 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化战场环境变化更加激烈、战争节奏更快、战争体系更加复杂,在如此激烈变化和日益复杂的战场环境下,如何快速、高效地生成与战场环境和作战使命相适应的作战计划,并能够根据战场环境和作战使命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和优化,是目前军事指挥决策的重难点问题。 作战计划包括作战行动计划和作战保障计划。其中作战行动计划是指“组织实施部队或分队作战行动的计划,通常包括总体计划、分支计划和协同动作计划等”。作战保障计划则是指“组织实施军队作战的各项保障的计划,通常包括侦察、通信、警戒、电子防御、防化、工程、伪装、测绘、气象水文以及交通、航海、声纳、防险救生、领航等保障计划”。 4、 作战实验技术 作战实验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验在本质上一致的,它是一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历史上,很多著名的作战理论都是通过反复的作战实验而形成与完善,最后才投入到作战实践当中。例如,著名的潜艇“狼群”战术、“闪击战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就是基于反复实验最后在实战中取得非常好的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作战实验手段更加多样化,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使得作战实验效果更佳,作战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离不开实验的手段。作战实验方法和技术为指挥控制提供了一条新的、有效的探索之路。 现代作战实验的分类如图6所示。其中一类是实兵的,一类是非实兵的。实兵实验是指基本以实际的作战部队与武器装备为主体参与实验,部分要素用替代品(如:敌军以及一些使用代价过高的武器装备等),这种实验方式与实战场景的相似度很高,但其组织比较困难,代价高,难以反复的实验分析研究。另一类是非实兵形式,这类实验没有实兵参与,只是利用一些模拟装置来进行实验推演。包括:思想实验,兵棋与图上推演以及计算机仿真实验等。思想实验是通过人脑的逻辑推演来完成实验探索。兵棋与图上推演则是利用相关辅助工具的实验探索。计算机仿真实验是指设定相关的实验条件,建立仿真模型,运行仿真模型,获取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的一种活动。它是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模拟复杂实际问题的一种实验方式,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方法论上的一场革命。计算机仿真实验技术在作战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作战方案的选择,武器装备的论证,指挥控制体制的优化等领域都离不开仿真实验技术。 基于仿真的作战实验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 (1)根据实验目标,应选择哪些实验要素? (2)实验要素变量如何取值,如果全排列组合个数过多时,如何选取代表性的组合进行实验,且不影响实验目标? (3)如何控制实验的进行,达到实验目标,如:寻找最优方案与可行解集等? (4)如何从实验结果中进行数据分析以得出规律,辅助决策? 解决上述几个问题的关键技术,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仿真实验设计与分析。如果只有实验设施,而没有较先进的实验设计与分析手段,是无法有效展开实验的。这好比有了作战部队还要有很好的战略战术。作战仿真实验设计与分析理论框架可以从实验目标、实验模式、实验系统模块三个方面来描述。 四、 典型系统介绍 美军指挥控制系统分为战略指挥控制系统和战术指挥控制系统。战略指挥控制系统目前是GCCS;美陆军战术指挥控制系统主要由军、师级以及旅和旅以下部队使用的二级作战指挥系统(含单兵C3I)组成;美海军战术指挥控制系统分为岸基战术指挥控制系统和海上战术指挥控制系统。岸基战术指挥控制系统主要包括舰队、基地、水警区、舰队航空兵、岸基反潜战等指挥控制系统。海上战术指挥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编队旗舰指挥中心系统、各类舰载指挥系统和舰载武器控制系统。旗舰指挥中心系统是海上C4I战术数据管理系统,由战术数据处理系统、综合通信系统和数据显示系统等组成。美空军战术指挥控制系统主要有战术空军控制系统、空军机载战场指挥控制中心、空中机动司令部指挥与控制信息处理系统组成。 美指挥控制系统的发展源于20世纪50年代各军种单一功能指挥控制系统的建设,以各军种单一功能C2系统为起点,其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冷战时期,以实施核报复战略为主要目的的全球军事指挥控制系统(WWMCCS),是一种应急式、适应机械化装备的指挥控制系统。 第二阶段:美军全球战略部署时期,以实施军兵种互联互通为主要目的的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CCS),通过该系统美军尝试将60多个业务系统进行互联互通。 第三阶段:21世纪初,以实现“长期战争”的战略需求,确保未来战场的指挥控制优势为目的的网络赋能(NECC)计划,其核心是突出网络赋能指挥,具有互联网时代的特点。 美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从第一代到当前的第三代开发(NECC计划),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的、不断演化的过程,其系统不同版本的升级和不同代的演化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文化和技术基础以及方法和策略运用。 NECC计划的终止是奥巴马政府在备战和转型之间,做出的一次鱼与熊掌的抉择。经过近10年转型的磨炼和两次“反恐”战争的洗礼,美国防部再一次重新确立了未来的发展方式。在NECC终止过程中,以“增值”方式获得能力模块的发展方式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为美国防部以低成本、及时地调整发展思路提供了保障。 美军的“螺旋式推进,滚动式发展”的系统建设模式,以及明确管理职责、严格管理流程,坚定不移地向面向服务体系架构迁移,积极推动网络中心企业服务的开发,严格按照系统工程方法组织实施系统建设,建立协同的开发、测试、评估环节等有益做法,代表着未来部队武器装备体系发展建设的总体方向和发展规律。对于我军来说,美军正在发展什么项目固然值得关注,但是,美军科学的系统建设与管理模式,以及合理的系统开发、测试、评估等方法,更值得我们借鉴。 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尤其以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技术为代表,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将会推动战争形态和战斗方式的改变,也必然会引发作战指挥领域的深刻变革。如何将人工智能引入军事辅助决策,预测战场态势的瞬息变化,实时地生成自适应型的作战方案,将是下一代美军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
2021-04-02
陈安:应急管理的研究方法探索PPT(1/4)
2020-06-29
陈安:应急管理的研究方法探索PPT(2/4)
2020-06-29
陈安:应急管理的研究方法探索PPT(3/4)
2020-06-29
陈安:应急管理的研究方法探索PPT(4/4)
2020-06-29
发生拥挤踩踏时民众如何应对?
1、发觉拥挤的人群向着自己行走的方向拥来时,应该马上避到一旁,但是不要奔跑,以免摔倒。 2、若身不由己陷入人群之中,一定要先稳住双脚。切记不要逆着人流前进,避免轻易被推倒在地。 3、遭遇拥挤的人流时,一定不要采用体位前倾或者低重心的姿势,即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贸然弯腰提鞋或系鞋带。 4、如有可能,抓住一样坚固牢靠的东西,待人群过去后,迅速而镇静地离开现场。 5、在拥挤的人群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当发现有人情绪不对,或人群开始骚动时,就要做好准备,保护自己和他人。 6、在拥挤的人群中,千万不能被绊倒,避免自己成为拥挤踩踏事件的诱发因素。 7、在拥挤的人群中,一定要时时保持警惕,不要总是被好奇心理所驱使。当面对惊慌失措的人群时,要保持自己情绪稳定,不要被别人的恐慌情绪感染,否则情况会更糟。 8、已被裹挟至人群中时,要切记和大多数人的前进方向保持一致,不要试图超过别人,更不能逆行,要听从指挥人员口令。 9、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时,要马上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喊,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 10、若被推倒,要设法靠近墙壁。面向墙壁,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 11、如果出现拥挤踩踏的现象,应及时联系外援,寻求帮助。赶快拨打110或120等。在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要抓紧时间用科学的方法开展自救和互救。 12、在救治中,要遵循重伤者先救的原则。判断伤势的依据有:神志不清、呼之不应者伤势较重;脉搏急促而乏力者伤势较重;血压下降、瞳孔放大者伤势较重;有明显外伤,血流不止者伤势较重。 13、当发现伤者呼吸、心跳停止时,要赶快做人工呼吸,辅之以胸外按压。
2018-05-23
如果核弹在大城市爆炸,会发生什么?
据英国《每日邮报》北京时间4月16日报道,世界正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科学家进行了一次恐怖的模拟实验,揭示了如果一颗核弹在一个大城市爆炸将会发生怎样的情形。科学家使用计算机模型模拟核弹爆炸,研究当这一灾难性事件发生时人们会如何表现,它的破坏力有多强。 科学家模拟了华盛顿特区发生核爆炸情形 这个模拟实验好比反乌托邦版的《模拟人生》。科学家模拟了一颗核弹在华盛顿特区爆炸的情形。模拟显示,当核弹爆炸后,整个城市街区瞬间化为乌有,方圆一英里(约合1.6公里)内的建筑物全被摧毁。研究人员发现,不知所措的人最有可能死亡,接近28万人会在仅仅48小时内死亡。这一模拟旨在让应急人员了解交通堵塞、电力中断以及通信受损所造成的混乱。 48小时内会有近28万人死亡 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甚至为每位居民创建了个性特征。这些“模拟的个体”(agents)会根据他们的年龄、性别以及职业作出不同的反应,从“恐慌性逃离”到“吓得瘫痪”。“我们假设华盛顿特区白宫附近的地面上发生了当量为10千吨TNT的核爆炸,并对爆炸后的情形进行了大规模模拟,”尼迪·帕里克(Nidhi Parikh)领导的研究人员在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发表的论文中称,“针对爆炸后模拟个体的反应,我们考虑到了他们健康情况、家庭成员信息、事件信息以及他们所处的当地环境。” 互动地图揭示核爆炸影响的范围 模拟显示,当核爆炸发生后,一些人在寻找他们的家人,另一些人则只是盲目地逃窜。当人类寻找庇护场所、疏散、寻找医疗救助以及担忧时,他们更有可能存活下来。研究人员发现,在核爆炸发生后,最好的做法就是首先寻找庇护场所,然后再采取措施逃离。那些试图寻找家人和“帮助、援助”其他人的人更有可能死亡。冒险离开安全场所的人可能会遭受更强的辐射,这可能是致命的。
2018-04-27